好的,我会保持每段原意不变,同时适当增加细节,整体字数变化不大,进行改写:
---
1949年11月21日晚上八点左右,北京八大胡同附近忽然驶来几十辆大卡车,车门一打开,跳下来一批精神饱满的解放军战士,迅速展开行动。原本还站在门口招揽客人的风尘女子被突如其来的场面吓得惊慌失措,花容失色。仅仅半小时后,近1200名风尘女子被强行带上卡车,送往当地的妇女生产教养院,场面既混乱又令人揪心。
“你们到底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这些女子完全不明白眼前发生的事情,有的开始嚎啕大哭,眼泪和绝望交织着流淌。更有一些人抱头痛哭,甚至抓着自己的脸,发出歇斯底里的喊叫声,整个人像极了受惊的野兽,场面让人揪心不已。
教养院的妇女工作人员紧急将这上千名女子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四名工作人员,她们用尽量温柔且耐心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地安抚这些惊慌失措、心神不宁的女子,试图抚平她们内心的恐惧,慢慢稳定她们的情绪。
展开剩余90%不久,一支由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赶到教养院。领队是一位面容和蔼、亲切可人的中年男子,他温声向这些刚刚平静下来的女子说明,接下来医疗队将为她们进行全面细致的身体检查,并且所有治疗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绝无额外负担。
“大家一定要听医生的话,等把病治好了,政府会安排你们接受教育和工作。”妇女工作者的话让这些风尘女子心中升起一线希望。她们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逐渐排成整齐的队伍,静静等待医生一一为她们做检查。
整个体检过程持续了整整两三天。检查完毕后,医疗队领队的脸色骤然变得凝重起来。他看着报告说:“总共有一千三百多人接受检查,其中高达96.7%的人患有疾病,这个比例令人震惊。”他目光扫向不远处几位皮肤已开始溃烂的女子,其中两人神情呆滞,不时发出凄厉的尖叫声,病情极为严重。
“必须立刻采取措施!”领队看着面前这一群痛苦不堪的女子,眉头紧锁,心中充满了沉重的压力。
这位领队名叫胡传揆,是北大医院院长,同时也是著名的皮肤科专家。面对这些风尘女子所患的疾病,他感到极度忧虑,因为这种病历史悠久且极其可怕,深知其带来的巨大危害。
世人皆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自1493年哥伦布带领船队回到欧洲,除带来了玉米、黄金和鹦鹉之外,也无意间将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传播到欧洲大陆。
一旦感染此病,患者身体会长满脓包,散发出刺鼻难闻的臭味。病情严重时,患者还会伴随精神异常,原本理智清醒的人会变得疯狂、神志不清,行为举止怪异难以理解。
这种病名为梅毒。根据史料记载,16世纪,葡萄牙人将梅毒带入广州。中国医生因患者身上皮肤脓疮形态,称之为“杨梅疮”。
梅毒一出现,人类便对其传染性极度恐惧,长期试图攻克这恶疾。国外医生曾尝试用碘伏、汗蒸,甚至树脂制成的药膏治疗,但毫无效果。
后来,有人发明了水银疗法,即让患者躺进一个大盒子,底部点燃火焰,使水银蒸气遍布全身。此疗法维持了数百年,最终被证明无效,且水银中毒反倒加剧了患者的痛苦,甚至导致死亡。
梅毒逐渐成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恶疾,象征着污秽与死亡。然而,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的一个意外发现,给无数身患此病、受身心折磨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那年九月,刚度假归来的弗莱明忽然想起实验室里未处理的细菌培养皿,急忙返回查看。打开培养皿,他发现一团长满青绿色毛状霉菌的奇异物质覆盖其上。“这是什么?”他本打算扔掉,但突然决定先研究这团霉菌的性质。
意外的是,这种霉菌竟然能杀死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弗莱明抑制住激动心情,反复进行试验,确认这种霉菌分泌的物质能迅速消灭细菌。他将这神奇霉菌命名为“青霉素”,在中国旧社会,这药还被称为“盘尼西林”。
随后十余年,国际学者持续研究青霉素,发现它是梅毒的克星。只要在梅毒早期患者体内大量使用青霉素,就能抑制病菌生长,最终彻底消灭病毒。
因此,许多国外患有梅毒的名流和上流阶级靠青霉素挽回了生命。这个曾令世人恐惧数百年的“不治之症”,终于被青霉素击败。
然而,盘尼西林在中国的名声并不仅因其疗效出众,更因其价格昂贵且难以获得。解放前,中国战乱不断,伤员需要盘尼西林救命,但实际能用上的人寥寥无几。
黑市上一盒盘尼西林的价格堪比数条黄金小黄鱼。即使身上有钱,也必须有关系和渠道才能买到。对那些身患梅毒的风尘女子来说,拥有一盒盘尼西林几乎是天方夜谭。
乱世中,很多女子非自愿堕落,她们多数是为生活所迫而被逼无奈。遇上心狠手辣的老鸨,她们即使生病,也得继续卖身。那些病情晚期的女子因无法赚钱,最终被当作废物,裹上破旧草席草草埋葬,命运凄惨。
新中国成立初期,据统计,全国患梅毒人数高达数百万。若任由其蔓延,将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和大面积死亡。
为提升全国人民的健康水平,防止传染病扩散,中国政府决定在上海先行试点,积极发展抗生素事业。上海市委书记陈毅召集医学精英,成立实验室,誓在最短时间内研制出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支青霉素。
与此同时,距离上海仅一公里多的北京,党中央下令坚决取缔丑陋的娼妓行业,解救受苦妇女,并派遣医疗队为她们治疗疾病。
北京市政府经过反复权衡,选定胡传揆担任医疗队队长,希望凭借他卓越的医术和丰富的科研经验,帮助这些陷入风尘的女子恢复健康,重塑生活。
胡传揆出生于湖北书香门第,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名医,医术高超且心怀仁爱,常为乡邻贫苦百姓免费治病。深受父亲影响,胡传揆立志继承家业,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好医生。
12岁时,他独自离乡前往武汉中学读书。六年间,目睹西方列强在华的欺凌行径,内心愤慨不已。高中毕业后,同学多选择进洋行谋取富贵,唯有他坚定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立志钻研医术。
八年寒窗苦读,三年预科、五年本科学业期间,胡传揆不敢有一丝懈怠,甚至上厕所时也手不释卷。他苦读英文专业文献,不仅练就流利英语,还能熟读艰涩医学书籍。
医学生涯异常艰辛,许多同学因各种原因放弃,至毕业仅剩四人,胡传揆名列前茅。
北京协和医院多个热门科室争相录取他,科室主任多次登门邀约,提出优厚待遇,他却毅然拒绝。
“你不愿意妇科,那外科呢?”主任难以理解他为何固执。
胡传揆淡然一笑,坚定回应:“我早已有目标——皮肤花柳病科。”
此言一出,众人震惊。花柳病科在当时被视为无前途、受人鄙视的冷门科室。年轻有为的他为何选择“自毁前程”?
实习期间,他在有外国专家的大医院工作,常见浑身散发恶臭的梅毒患者。洋人医师嫌弃病患,随便开些无效药物,令他愤怒不已。
“那些赚高额诊疗费的人,根本没认真治疗病人。”胡传揆紧握拳头,深感病患除了身体煎熬,更受精神摧残,却得不到应有的救治。
当时中国在梅毒治疗方面几乎毫无研究基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毅然放弃光明大道,选择这条艰难而无光的路。
有人唏嘘:“这小伙子完了,搞性病科将来没出路。”
上世纪20年代,北京和天津郊区出现一种怪异皮肤病,患者皮肤极度干燥,抓痒即脱皮成片,有人夜间视力模糊甚至失明。
“医生,救救我,我难受死了!”胡传揆刚出诊室,就遇上求医的村民。尽管他夜以继日查阅大量资料,却始终没找到有效治疗方案。
“这病怪异无比。”即便是科主任、美国教授付瑞士也束手无策。胡传揆跟随患者回到乡村,调查他们饮食生活习惯,查阅国外文献,与付瑞士共同研究病因。
终于确认:“这是严重维生素A缺乏引发的症状。”因战乱衣食不足,百姓体内营养失衡,缺乏维生素导致皮肤病发作。
他通过补充维生素A,成功治愈大批患者。胡传揆随后在国际皮肤科学大会发表论文,引起轰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邀请他演讲,并将其论文收录进教科书。胡传揆凭此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医学家的实力。
治疗普通皮肤病只是开端,他将更多心血投入梅毒螺旋体的研究。在大量动物实验中,成功在病变组织中分离出梅毒螺旋体。
为提升专业水平,他远赴美国深造,继续开展梅毒研究。
那几年,胡传揆以个人名义在美英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十八篇高水平论文,令国际学术界震惊:“中国竟然有如此勤奋且才华横溢的学者。”
1940年,胡传揆拒绝国外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任协和医院副教授。好景不长,日军占领医院,他与名医们辞职开诊所,继续为劳苦大众服务。
昔日恩师付瑞士曾致信邀请他赴美研究,承诺优厚待遇及教授职位。胡传揆坚决谢绝,回信:“我是中国人,无论环境多艰难,我都会坚持。”
凭借坚韧意志和爱国之心,他与战友们迎
发布于:天津市
